選單

[ 回目錄 ]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巨量與距離的生活模式

 早上出門前把耳環先取下,高跟鞋放包包到公司再穿:因為等一下要到北京的「國貿」地鐵站,這是忙碌的一號線、十號線的轉接站,每天高峰時段必得擠車,伴隨車站人員的高分貝聲音,充分體現出把台灣二千多萬人口都塞在一個城市的結果。每個被不知名力量塞上車的人,總會在慶幸的同時,調整一下自己的狼狽;可想而知垂墜式的耳環,很容易變成傷人凶器。
 有兩次不明智地選在五一到峨嵋山、樂山遊、十一假期到長城、十三陵,三分之二的時間花在各類的排隊上:買票、上纜車、吃飯、上廁所、挪車……。另外再一半時間被導遊帶去購物,真正花在欣賞風景的時間寥寥無幾,從此以後就知道要謹慎選日了。這些事情歸結到的是兩件在台灣比較不會體驗到的事:就是「量」與「距離」。
 「巨量」是全世界商人都想進中國市場的主因:比如說發一個微博,就可能被轉發上萬次;或電商辦「雙11」、「雙12」購物節,數億人搶購的結果,網商一天的業績抵得上百貨一年營業額。活動之前,電商還必須先找齊快遞公司,保證有足夠的快遞人員,這件事對其他國家的人是難以想像的。還有一本看來不起眼的《知音》雜誌,每期出版5、6百萬冊,這個數字應該會讓他國出版業很羨慕,因此這家出版社正在準備上市。在日常生活中,政府與人們已經習慣處理大規模的事務:春節返鄉的交通、舉辦奧運世博、處理糧食生產過剩、建設大工程、團購規模等。面對這麼多人口,「實名制」好像變成好用的管理利器,對常出差的我,證件是最重要的,否則既不能坐飛機、動車,也無法住宿了。
 「量變發生質變」每日在大陸上演,處理量的這件事,想想不就是自古以來的中國官員都必須要面對的重大課題嗎?南京同事對我說過,不是不想排隊,小時候老師也有教過,但是人口太多了,不擠就上不了車,小孩要送到好學校,也要靠關係去推動才行,要是靠等通知肯定沒戲。競爭與等待的心理壓力,的確會讓人變得焦慮。
 另外就是「距離」這件事:很多朋友有共同感覺,每次從大陸回台,去哪裡都覺得很近。聽到鄰居抱怨從大安到內湖上班很遠,會忍不住笑她小題大作。當在大陸工作久了,便知道要準備多一點的迴旋時間給距離,因為出差飛行一趟的時間,等同回台灣一次,時間在大陸似乎變得飛快。多數大陸同事的出生、念書、工作都在不同省,也習慣了一年回家在二次以內,現在隨著各地鐵路線的逐步串聯,往返得以更加便利。
 因為量、因為距離,任何事的布局、組織與思考就不同於台灣的一體通行,我們的生活也體會了另一個形態的模式,相信到老年的時候,必然會回味無窮。
資料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6/11201208150052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