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與恐怖分子對話

ISIS殘忍屠殺行徑,引來國際制裁軍事行動。(圖/摘自madworldnews.com)
ISIS殘忍屠殺行徑,引來國際制裁軍事行動。(圖/摘自madworldnews.com)
在美國領軍下,西方和阿拉伯聯盟國家先後加入轟炸伊斯蘭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的軍事行動。英國迄今只參與了盟國在伊拉克的空襲,但隨著IS節節逼進,英國政府表示,不排除轟炸IS在敘利亞境內的目標。
最終必須與之接觸
英國名相邱吉爾的名言:「喋喋不休,總比兵戎相見好的多。」再次浮現,是否該與恐怖分子對話成為論辯焦點。毫無疑問,目睹IS武裝分子斬首記者和人道援助義工,大部分人傾向同意美國前副總統錢尼的話:「我們不跟惡魔談判;我們擊敗他們。」
參與英國政府和愛爾蘭共和軍談判,成功達成北愛和平協議的英國前工黨首相府幕僚長鮑威爾,以他過去17年致力終止武裝衝突的經驗,極力主張,無論情勢如何險惡,都應與恐怖分子進行對話,因為沒有對話,就不會有真正的和平。
這個星期他在愛爾蘭駐倫敦使館舉行《與恐怖分子對話》新書發表會。鮑威爾指出,「恐怖分子」沒有好壞之分,「如果我們覺得伊斯蘭國殘暴,那麼,阿富汗的塔里班和愛爾蘭共和軍的行徑,用石頭活活砸死人,引爆釘子炸彈,恐怖襲擊生還者,生不如死,會比較不殘暴?」經驗顯示,單憑軍事管道通常無法解決政治問題。每當有新武裝衝突和恐怖分子出現時,各國中央政府的直覺反應是武力鎮壓,集中火力反擊,絕不與其對話,但最終往往仍不免要跟這些恐怖分子和組織接觸。
1919年,英國政府首度與愛爾蘭共和軍交鋒,時任英國首相的大衛喬治宣稱,英國政府永遠不會跟「殺人幫派」對話。但到1920年,對峙情勢顯示,軍事取勝,幾不可能,英國政府私下另闢管道與愛爾蘭共和軍展開停火協商。1997年12月,英國布萊爾政府和愛爾蘭共和軍在唐寧街首相府就北愛和平協議進行最後正式協商,寒冬佇立首相府外的記者,依然充滿不可置信的期待。
成長在軍人家庭,佘契爾政府期間,長兄一直是愛爾蘭共和軍刺殺名單上首要目標之一的鮑威爾承認,他從未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個願意,甚至主張與恐怖分子對話的人。但從與愛爾蘭共和軍政治羽翼新芬黨首腦亞當斯和麥吉尼斯的喝茶談話過程中,逐漸了解並建立互信,到以政治意志解決武裝衝突,讓他相信,與「恐怖分子」對話是不能完全不考量的管道與方案。
除了北愛,英國政府還與比金領導的「伊爾根」恐怖組織對話,1946年,這個「恐怖組織」炸毀耶路撒冷一座旅館,造成91人死亡,英國政府誓言追捕恐怖頭目比金,但當他成為以色列總理,與埃及達成和平協議後,英國把比金視為「政治家」;曾遭英國以恐怖分子關押的喬莫肯亞塔,最後成為英國政府與肯亞獨立談判的主要協商對象;曾被英國以支持恐怖主義之名,放逐到塞席爾的馬卡里奧斯大主教,成為塞浦路斯獨立後的首位領袖後,英國政府最終也必須與他交往。
透過政治程序化解
英國情治機構MI5前首腦曼寧厄姆布勒最近一次受訪時指出,恐怖主義不是軍事或情治可以解決的,最終還是要透過政治程序化解分歧與衝突。曼寧厄姆布勒所謂的政治程序,正是衝突雙方展開對話。
從無政府主義、後殖民時期到左派興起,鮑威爾把從「基地」組織以降到IS和奈及利亞的「博科聖地」列為「第4波」的恐怖主義。第4波恐怖主義攻占領土,因應這個新局,各國政府更應要有長遠策略,「對話的時刻,或許還不成熟,但必須要有這方面的部署,堵死這條路,最大的犧牲者是無辜的百姓和孩童。」
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