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人間佛教在台灣 華人信仰榮景

 
  • 學林 菩提路 黃柏棋,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宗教學系碩士、梵文與印度研究所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現任政治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台灣印度學學會會長。專長為比較宗教、宗教理論、梵文與巴利文文學、早期印度宗教史、印度宗教與社會。 圖/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文與圖/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曾遠赴印度學習梵文,且擁有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政大宗教所副教授黃柏棋,回台灣後致力研究早期佛教的發展與演進,及觀察國內各宗教的發展。他表示,台灣擁有豐富的宗教經驗,尤其是人間佛教蓬勃發展,更是華人信仰世界前所未有的榮景,「佛光山傳法十方,更是佛教從台灣走向本土化、全球化、世界化的顯著例子。」

各教匯流地

法傳五大洲

就長期觀察宗教發展的經驗,以及參與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的工作來看,黃柏棋表示,台灣的宗教發展很有趣,是華人世界的璀燦寶地,各個宗教傳來台灣之後,向全世界輸出發展、往外行銷,宗教的豐富性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例子。

「佛光山派駐出家僧眾到全球五大洲的道場發展,特別是回到印度傳法、法傳非洲等都相當不容易。」黃柏棋說,佛光山向全世界傳法,並回到佛教的發源地,重新讓釋迦族接受佛法(印度目前是印度教為信仰中心),這些創舉都令人讚歎。

黃柏棋舉自己接觸佛光山法師們的經驗,他留學時曾參訪波士頓三佛中心、多倫多拜訪永固法師;也曾與馬來西亞覺誠法師、印度菩提迦耶的妙軒法師等交流,他表示,佛光山派駐海外的法師都非常用心在當地弘法,讓他印象深刻。因此,現階段看到佛光山傳法全世界,是非常值得觀察注意的一件事,是佛教走向全球化、世界化的顯著例子,能跟當地人交流往來,佛光山的開放包容,非常不容易,可說是佛教全球化的標竿。

世界觀改變

印度教興起

黃柏棋回憶,當初到印度學習梵文的辛苦歷程,那一段苦讀的日子,讓他時常思索,這些辛苦所求為何,如果沒有做好準備,要怎樣上台演出?所以只能把身段放低,努力學習,因為儲備能量很重要,唯有準備充足,未來才有希望。在哈佛大學攻讀學位和赴印度學習梵文,前後十年的經驗,特別是哈佛的自由與開放,是他人生中最辛苦也最快樂的時光,在那裡得到很多啟發、鍛鍊與成長。

因為開啟梵文這扇窗,讓黃柏棋看到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交流的一面,他的博士論文即是研究梨俱吠陀和梵行在佛教出現後,思想意義上的轉變。佛教沙門思想在吠陀時代之後的五百年間,成為印度主流宗教,以捨離觀、平等思想與婆羅門、階級思想抗衡。佛陀要弟子用各地的方言傳法,不能用婆羅門的語言傳法,所以佛教當時吸引很多信眾。

黃柏棋進一步指出,由於宗教與語言的衝擊,使得印度吠陀時代的世界觀改變,公元前後婆羅門產生新的語言來與佛教競爭,用古典梵文傳揚宗教。沙門宗教修行的方式是與婆羅門家居生活完全不同的方式,其中特別是耆那教與佛教對婆羅門教產生極大的衝擊。早期印度教,吸收了佛教、婆羅門教的思想後,在公元前後復興,發展成為今日的印度教。

與時代接軌

影響深且遠

佛教的演變,在他的研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佛教的捨離觀、教團觀念、清修的概念在中國的影響也非常大,豐富了中國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大乘佛教的觀音信仰在東亞的影響,無遠弗屆。

對於民間信仰亦是如此,特別是明清的民間信仰,佛教給了很重要的源頭,提供很多重要的宗教要素在裡頭,在民間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研究佛教與印度教發展的互動關係,佛陀是在印度歷史上空前未有對婆羅門教衝擊的偉大人物。因此,黃柏棋回台灣以後,繼續研究早期佛教發展、印度古代到中世紀的發展、討論佛教與印度教的交互發展。

他表示,原始佛教、大乘佛教跟秘密化佛教的三個階段演進,佛教的多元和與時俱進都讓他很有興趣。佛教與時代接軌,從印度傳播到中國、斯里蘭卡各自發展,然後傳到全世界,在世界宗教研究上別具意義。(下)

出處: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778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