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技術加騙術 成不了藝術

綠營冷血砲轟,成張家祝請辭導火線。(中時資料照片)
綠營冷血砲轟,成張家祝請辭導火線。(中時資料照片)
從反服貿、封核四、擋自經區到高雄氣爆究責,綠營政客的好鬥、善鬥令人嘆為觀止。經濟部長張家祝請辭時批綠營「只有杯葛,沒有是非,罔顧全民利益,不斷癱瘓各項政務」;日前全國工總發布年度建言白皮書,亦抨擊藍綠惡鬥「令人厭惡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中時社論亦曾以「政治是妥協的藝術」為題,呼籲藍綠立委停止惡鬥。
政治確實需要妥協,否則就是戰爭。台灣政治並非毫無妥協,而是這些妥協止不住惡鬥。怎樣的妥協才是藝術?在目前政黨生態下,這種藝術有無可能?
藍營什麼都可妥協
堪稱藝術的妥協,必使各方感覺彼此基本立場均能兼顧,大家願意妥協,又都信守承諾,如此才能避免惡鬥。所以妥協藝術的前提,必須各方皆有基本立場,且皆認定彼此立場可以並存。否則,若某一方無明確立場,劃不定退讓底線,他方勢必軟土深掘,則妥協極難達成。此外,某方如認定彼此立場互斥,或根本缺乏誠信,則所有妥協都只為下一場衝突預作準備,甚至可能以假妥協欺使對方陷於被動,則惡鬥難止。
國民黨政權來台以後,除了反攻大陸、取回江山之外,缺乏真正理想。1970年代的外交挫敗使國民黨「反共復國」的宣傳失去說服力,黨員思想信念土崩瓦解。一生宣講「反共」、負責撰寫高中三民主義課本的馬璧在1981年突然投奔大陸,還回頭指責國民黨「要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他們自己都不實行三民主義」;在1972年以筆名「孤影」寫《一個小市民的心聲》、以「國步維艱,政宜含垢」為國民黨辯護的敏洪奎,當時就公開承認國民黨「理想主義不足」,後來在2004年乾脆投向扁政權。馬璧的轉向揭露國民黨的三民主義宣傳虛有其表;敏洪奎的投機證實了他在《心聲》中提倡的現實功利思維才是國民黨的真正信念。
明乎此,我們便可理解為何綠營高層中,除了蘇貞昌等少數幾位,其他如黃信介、陳水扁、吳淑珍、呂秀蓮、謝長廷、邱義仁、游錫堃、葉菊蘭、陳其邁、杜正勝、柯建銘、李進勇、蘇煥智、施茂林、郭培宏等,都曾加入國民黨、宣誓信仰三民主義,後來再投入黨外及民進黨,內心卻毫無掙扎。蔣經國一手提拔的李登輝,甚至在當上國民黨主席後成為台獨教父,直到搞垮國民黨,被撤銷黨籍,仍不改其莊嚴法相。
綠營妥協只為再戰
國民黨從小蔣統治末期,就已失去中心思想。以利合者,終以利分。藍營溫室中培養出來的馬英九,能為該黨重建早已不堪一擊的中心思想嗎?
今日國民黨,如陳長文所言,只有消極「三不」,沒有思想信念,遂導致現實政治中幾無退讓底線。舉凡國家認同、主權範圍、憲政規範、施政程序、選舉提名、國法黨紀,到各種公共政策,無一不可讓步。綠營食髓知味,自然貪得無饜,永遠不斷試探國民黨的更低底線。張家祝被迫請辭,綠營杯葛羞辱只是表面原因,馬政府不能在重大政策上劃定底線、力挺閣員,才是綠營不「輕易」妥協、藍營閣員紛紛求去的根本原因。
雖然藍營已無基本立場,但綠營基於根深蒂固的台獨信念,仍不信賴外省人馬英九主政。李登輝曾說台式民主是「民主內戰」,「不是國內矛盾,而是敵我矛盾!」在綠營眼中,台灣政治只是以民主外型包裝的內戰,除非政權到手、台獨告成,所有妥協都只是為了下一場戰鬥預作布局而已。對此,李登輝「講了130多次不搞台獨」和阿扁承諾的「四不一沒有」,堪稱經典。
不犧牲原則的妥協是「藝術」,無原則的妥協是「技術」,無誠信的妥協是「騙術」。藍營只知為了當政什麼都可妥協的技術,綠營則專攻妥協騙術。藍營若不能建立中心信念,只知以順為正,那麼藍綠妥協只是技術與騙術的偶合,終究成就不了藝術,而張家祝也不會是藍綠惡鬥下犧牲的最後一位政務官。(作者為大學教師)
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