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楊艾俐專欄-強政府帶領民主

各國都在興高采烈地簽自由貿易協定,準備下一輪經濟盛世,台灣似乎奄奄一息,為什麼?
日裔美人學者福山最近給出了主要答案,民主對國家發展不是最重要,強政府才是,而所謂強政府(行政),並不是威權政府,而是政府治理能力。
治理能力應排第一
在前蘇聯解體,共產主義在歐洲徹底崩潰後,1989年以《歷史之終結》一書一炮而紅的日裔美人學者福山,最近出版《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頗受政治經濟學家注意。當時他稱「歷史的終結」,因為他認為,全球將步向自由民主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今後已無各種主義的鬥爭。但新世紀初,他已意識到自己理論的局限,在2004年出版《強國論》,認為政府的貪腐、無效率並沒有因民主而改善;外包,授權、市場化,有著無比的副作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主要是因政府無能監管,金融怪獸為所欲為。在今年出版了這本厚達600多頁的書,更詳細闡述政府治理的重要。
福山認為: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需具3要素:強政府(行政部門)、法治和民主問責;3者缺一不可,而且順序要擺對,民主其實排在最後。
民主制度也如其他制度一樣,會誘發動亂。例如非洲及中東國家雖有阿拉伯之春,踏上民主之路,但國家社會秩序崩潰。民主沒有修正,反而加劇現存問題,因為民主國家的政府疲於應付太多相互衝突的要求,使政府威權盡失(台灣就是最好的例子,立法委員為私利,動輒羞辱行政官員)。有的國家如日本和韓國,在實施民主化之前,已有強大的中央政府,在民主化後,政府運行得較好,能夠繼續有效治理。
走過台灣民主歷程中的民眾對福山這本書應感戚戚焉。台灣實施民主已過四分之一世紀,剛開始大家對民主亂象,如國會打架、金權政治、凡遇權威都反的事件及現象,總認為是陣痛期,但民主亂象似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成為永遠的痛。
不要說台灣有民主困境,福山認為縱使民主模範國家美國也不免成為弱政府。美國建國之初,沒有強大的中央政府,民主先行,南北戰爭以及之後的十年改革,奠定政府治理基礎;上世紀初,進步人士如兩位羅斯福總統,制定官僚體系、稅制和聯邦基礎設施。
民主化後文官衰敗
二戰結束後,美國享受和平繁榮,缺乏危機感,政府(行政)淪為平庸,剩下律師及政客治國,而且美國政治變成「再世襲化」,比如家族、同事、校友圈,在權力運行機制內為自己人謀利,例如美國參議員連選得連任,往往一做幾十年,把持相關利益,很難突破。總統更是小圈圈當道,克林頓太太希拉蕊及老布希的另一個兒子都將問鼎下屆總統選舉,變成這批人輪流當總統。
福山認為中國在3要素中,中央政府強大,但法治和民主問責方面較弱。只滿足了一條半,中國一旦選擇民主化,他的順序是對的。福山一再強調強政府不在規模大小,例如丹麥和荷蘭同屬有效治理的政府,但前者小,後者大。但是在縮小政府規模的同時,須確保不會削弱了政府的治理能力。例如政府將某些服務外包時,必須制定健全規章,可以評估其外包商成果,並確保沒有營私舞弊。
這本書真切描述台灣目前政治發展的困境。我採訪政府新聞多年,眼見政府治理能力每年都在急速衰落中,原因錯綜複雜,但最主要關鍵還在制度和人(文官),在國民黨執政時,非常注意文官的培養,部會裡凡是專門委員以上,都必須經過革命實踐研究院訓練,裡面訓練課程不只是八股教條,大半為領導力訓練,例如如何建立共識,如何統合異議,決策及考核理論及實務,每個階層都有不同訓練課程,民主化後20年,文官體系已殘破不堪,更別說制度了,沒有人,制度就不可能運作得好。
福山還是秉承一貫的樂觀,堅信聰明領導者可以找到一條出路,將國家導入正軌,但時間很緊急,必須趕快開始。美國花了100年才理正國家秩序。時間不留情,但歷史絕非宿命,也非定數。(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大陸廣東省汕頭大學教授)
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