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吸引陸生 大學教師失業有解

105年新生數驟減的「虎年海嘯」,次年兔年新生數還要再減1萬多人,兩年共少3萬多新生,可能造成2000多名大專教師失業。(圖為台大,中時資料照)
105年新生數驟減的「虎年海嘯」,
次年兔年新生數還要再減1萬多人,兩年共少3萬多新生,
可能造成2000多名大專教師失業。(圖為台大,中時資料照)


       教育部長吳思華接受最新一期《評鑑雙月刊》專訪時談到,105年新生數驟減的「虎年海嘯」,次年兔年新生數還要再減1萬多人,兩年共少3萬多新生,可能造成2000多名大專教師失業。吳思華表示,要把大學數從現在的162所,減至較符合經營效益的100所左右,估計將有1萬4千多名教師失業。
吳部長強調,大學退場造成的教師失業,絕不只是失業救濟問題。大學退場作法上有三種可能的規畫,包括提前退場、合併、轉型。政府與社會都有責任創造機會,讓高級人力從教學現場移動到產業界。
然而,「高級人力從教學現場移動到產業界」,意味著中年生涯的更換,對於科技界的失業教師,這或許還有可能;但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師,又該如何展開自救?
過去政府曾經投入大筆研究經費,資助學者從事本土社會科學研究。台灣的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經過30幾年的反思、批判辯證和積澱,已經清楚認識到:心理學本土化的正當途徑,是以西方的科學哲學作為基礎,運用「多重哲學典範」,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來解決本土社會中人們在生活世界中所遭遇的問題。
台灣本土社會科學的成功經驗,正可以作為大陸發展本土社會科學的借鏡。自從鄧小平在1979年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之後,經過30年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中國的社會型態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文革時期被消滅的資本家和地主階級重新崛起,當時被打成「臭老九」的知識分子,再度成為新的社會菁英。過去一度被吹捧為已經「當家做主」的工人階級和農民群眾,仍舊沉浮於社會底層。
文革期間大陸學術思想界所造成的真空狀態,正好由「海外歸國學人」來填補,他們所帶回來的西方理論,以及蘊含在其中的個人主義文化價值,也迅速占領了年輕一代的思想領域。在「思想解放運動」和西方觀念的持續衝擊之下,中國卻面臨了「價值真空」的危機。目前的中國社會,不僅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現象日趨嚴重,社會上也瀰漫著「一切向錢看」的功利主義之風,人們不再相信共產主義,學校體制也不知如何進行道德教育,人們精神世界空虛,不知人生的意義何在。
基於兩岸社會科學這樣的對比,近年來我一直呼籲把台灣打造成「本土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有計畫地教導研究生如何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建構本土社會科學理論,必然可以吸引相當數字的陸生來台就讀,減緩台灣的大學倒閉危機。教育部除了捨近求遠、捨易就難,推出必須大費周章的「高級人力分配方案」之外,是不是也應該看清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協助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師們自立自強,展開自救,真正走出「中年失業」的危機?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