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莫忘來時路/12月13日-告別式的誕生

明治時代的思想啟蒙家中江兆民(取自網路)
明治時代的思想啟蒙家中江兆民(取自網路)
明治時代的思想啟蒙家中江兆民(見圖,取自網路),生於1847年,歿於1901年12月13日。他將「民約論」加以漢譯注解,對於日本和中國的自由民權發展,影響深遠,所以獲得「東方盧梭」的美譽。
1865年,18歲的中江,在長崎讀書,結識坂本龍馬,視為偶像崇拜,甘願被坂本當做跟班小弟使喚,幫忙跑腿買菸。後來中江前往東京學習法文,擔任法國公使的通譯。岩倉遣歐使節團成行的1871年,膽識過人的中江,衷心盼望留學法國,於是在東京街頭攔下內務卿大久保利通的馬車,毛遂自薦,請求准許以留學生的身分,加入遣歐使節團──竟然讓他如願以償。
中江兆民抵達法國,正值巴黎公社革命事件落幕不久,他受教於激進左翼理論家埃米爾·阿科拉(Emile Acollas),非常傾慕,讚譽其師為「足以跟康德並列的大思想家」。
兩年後中江奉令返回日本,就任短暫公職後,專以教書、著譯、辦報、評論為志業。1882年發表漢文譯注「民約論」,該書流傳中日知識界,激勵兩國的自由民權運動。
1900年底,中江兆民被診斷出罹患喉頭癌,醫師宣告他只剩餘一年半壽命。篤信無神論的他,囑言身後絕勿舉行任何宗教法事,不立任何形式的墓碑,自願遺體交付醫學實驗解剖後,隨即火化。板垣退助等知友,雖然必須遵守故人遺囑,但終究那樣的作法幾近無情,於心不忍。所以絞盡腦汁,想出「告別式」的名義方案,4天後12月17日,在沒有違背逝者意願的前提下,讓親友參加追悼懷思,而不舉行宗教儀式。此即為「告別式」一詞的誕生由來。
其父其子,中江兆民獨生男中江丑吉,漢學家,長居北京,屢次倡言二戰軸心國家必敗無疑,日本憲警恨之入骨。1919年五四運動,親身撲救遭示威群眾毆打的曹汝霖、章宗祥,名噪一時。
今天在台灣,以訛傳訛,無論佛教、道教、基督教的喪禮,也往往援用「告別式」相稱,實在有違中江兆民的初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