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中國古代選賢與能 力抗貴族世襲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為打破貴族世襲,為賢能政治拓展人才的方式,圖為南京市中國科舉博物館。(CFP)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為打破貴族世襲,為賢能政治拓展人才的方式,圖為南京市中國科舉博物館。(CFP)
選舉制度一般都認為是西方的產物,但其實中國古代即發展出賢能政治和選舉制度,二者影響了中國文明的典型特質。要研究中國社會與文化,政治文化是無法避免的一環。
中國選賢任能的理念起源甚早,據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因賢能被推舉出來。先秦諸子百家也力倡賢能政治,孔子說:「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墨子堪稱賢能政治理論最著名的提倡者,提出「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認為統治者的重要任務就是擴展賢能人才。
《荀子.王制》中曾言:「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由其思想可知,從春秋末期到戰國迸發的尚賢政治思潮,在天下競爭的時代,有各國諸侯求賢若渴的背景。
《呂氏春秋》稱「得賢人,國無不安,名無不榮;失賢人,國無不危,名無不辱。」並在《慎行論.求人》中定出人才選拔和任用制度,欲藉此將春秋以前以血緣宗親為紐帶的世祿制度打破;但戰國到秦漢,貴族宗法仍十分鮮明;隋唐以後到清末,科舉制度成熟,基本擺脫貴族化選官,但整體而言,選舉制度仍只是少數人的選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