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傳承《一九四六》老台生精神

身為即將赴陸台生,讀作家鐘明宏所寫《一九四六──被遺忘的台籍青年》特別有感觸。這群台生元老,作為日治時期最優秀的一群學生,在多年日本人的不平等對待下成長,對中國大陸懷有深刻的祖國意識,抗戰勝利後,參與國民政府的公費生留學計畫,前往中國大陸多所優秀大學就讀,不僅學習專業知識,更擔任兩岸交流的種子,為未來建設台灣和兩岸交流所努力。怎知,國民政府的腐敗和與台灣人發生的衝突,使多數公費生投靠共產黨,為建設新中國而努力。但也因為這樣,多數公費生被國民政府除名,返台路程艱辛。
這本書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之一,在於作者不斷用公費生的觀點,以「祖國」稱呼中國大陸,這在現代台灣學子,即使是赴陸讀書的台生眼裡,都是無法想像,甚至可以稱為可笑的事情。但作者這樣的用法,完整呈現了公費生在日本人欺壓下的國族認同──即認同台灣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
這種國族認同是超越政治藩籬的,從公費生加入共產黨即可見一斑,不為了政治意識形態,而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而奮鬥。書中不斷提到,許多公費生認為不久後共產黨就會解放台灣,他們甚至加入了解放台灣的運動,但沒想到這一分隔就是好幾十年,從此回不了家。這群老台生的國族認同使我為之動容,也降低了我對於對岸政權的厭惡感,轉而從人道角度看待兩岸關係,學習公費生的觀點。
公費生被派駐大陸,除了學習祖國文化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要建設台灣。在日治時期,大多數的高等教育機會被日本人壟斷,台灣人只能學習技術性的知識。因此抗戰勝利,日人撤出,多數高等院校師資缺乏,為了培養高等教育人才,國民政府才開啟公費生計畫,派遣優秀台生前往大陸的優秀高校學習。這讓我聯想到,也許台灣早期廣設師範學校培育師資,就是因為自日治時代以來的本土教師缺乏。但師範學校卻在現代師資飽和後,成為另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這群公費生因為身分敏感,多數在大陸不能受到重用,文革時期該挨的鬥爭從沒有少,卻也因為國共內戰時期參與政治活動,被台灣政府拒於國門之外。作者在書末指出,培養公費生是國民政府的統戰活動,希望公費生成為服務政府,溝通兩岸文化的種子。公費生卻從來不屑於成為國民政府統戰的對象,而追隨自己為民族服務,建設新中國的理想。
現在的中國大陸對台生所祭出的許多優惠措施,也是一種統戰活動。或許我們能做為兩岸交流的人才,或許我們真的學習了祖國文化,但讀完了這本書,不知不覺繼承了這群元老台生的精神,我們也絕不屑成為被統戰的對象,而是擁有自己的理想,為建設台灣而努力,追求兩岸人民過更美好生活的新台生世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