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自由廣場〉以新思維監督柯P新政

柯文哲甫當選台北市長就受到質疑與挑戰。以北市府勞動局長徵選為例,遴選委員會與i-voting的設計就引發爭議。當然這些挑戰是必要的,柯P新政本就承載著民眾對政治改革的嚮往。在較高的期待下,對柯文哲的檢驗自然需更加嚴格。
不過,在質疑發生的同時,改變已在進行。以往局處首長的任命多半來自市長徵詢,民間只能猜測可能的人選。市長心目中的候選人有誰?考量理由為何?根本無從得知。但在徵選機制下,候選人以公開的形式浮上檯面。候選人的經歷轉載於網路,政策願景也被張貼在批踢踢上。除了提升任命過程的透明性之外,更帶動了民眾的討論、參與。更令人樂見的是,具勞工組織背景或曾協助弱勢勞工者也加入徵選。從事基層組織,參與運動,甚至有對抗體制經驗的人,即便仍是學生也能透過徵選獲得進入體制的機會,相信認真的執行此一徵選機制將能讓體制內外產生更好的互動。
最後,此種徵選方式已然發酵擴散,新任嘉義市長涂醒哲同樣要公開徵選局處首長,基隆市長林右昌也廣發英雄帖。雖然尚無法得知實際成效,但這顯示柯P新政可能成為其他縣市所效法的對象。因此,我們必須批評柯文哲,只是,批評跟參與在理想上要能成為讓柯P新政更加完善、進步的工具。政府體制向來是保守、封閉的。柯P的當選為體制帶來可能的破口,如何善用此一改變契機,是未來四年公民們不可忽視的課題。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