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吳思華:新住民媽媽不懂中文 難融入社會

教育部長吳思華昨期許教育部官員,制定教育政策要有前瞻性,能預見趨勢,像大學太多等少子化問題,早在十幾年前就應設想對策,不應拖到現在才亡羊補牢;教育部也應更關注新移(住)民,加強親子共學,讓新移民更有能力教養小孩,更早融入台灣社會。

吳思華昨天主持教育部部務會報有感而發指出,少子化、大學太多、博士生太多等問題,早在十幾年前,出生人口開始減少時,就應預見未來會產生大學倒閉、博士找不到教職等種種問題,不應拖到現在。

他期許教育部官員,未來對統計數字,應更敏感,能預先勾勒、想像出未來的完整圖像;否則往往已緩不濟急。

新移民家庭的教育,也應比照少子化,列為教育部關心重點。吳思華說,國內已有廿一萬名新移民之子就讀國中小,這些孩子進到學校後,要學好中文,不是問題;較困難的是,他們的媽媽不懂中文、無法融入台灣社會,也不知道孩子在學校學些什麼,無法從旁指導。

吳思華說,教育部要快點加強新移民家庭的「親子共學」,輔導新移民跟著孩子一起學習,孩子小學畢業,媽媽也形同小學畢業,具有一樣的中文能力,盡快融入社會。


新住民教育/該進階到「學媽媽說話了」! 

教長吳思華昨提醒教育部官員,對統計數字要更敏感,要看到未來趨勢。他也關注新住民教育,希望能幫助新住民媽媽學中文,能教小孩功課,也融入社會,只不過,這種單方面要求新住民融入的思維不僅欠缺前瞻性,也顯得過時了。

近幾年來,包括移民署在內的政府單位及民間團體投入不少資源在新住民教育,這群原本說著泰語、越南語的新住民媽媽努力地從ㄅㄆㄇ開始一字一句學中文,像方糖融入水般,成了道道地地的台灣人,很多人卻連母語都忘了,更遑論在家與孩子說母語。
另一方面,這幾年來,東協國家經濟實力崛起,成了台灣在內各國搶進的標的,東協更立下目標在明年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成為僅次歐盟的全球第二大單一市場。

在此同時,台灣有超過七十萬的新住民及新住民二代,他們都是台灣前進東南亞最佳的橋梁。移民署已開始意識到新二代是未來東南亞經貿尖兵,積極媒合新二代與台商,但教育部至今尚未建構完整的東南亞母語教學體系,從高教端東南亞人才的匱乏,到小學階段東南亞師資的欠缺,更忘了新住民媽媽都是絕佳的東南亞語師資。

新住民媽媽為教養下一代、融入安身立命的所在,學習中文當然很重要,但同時,別忘了也要從他們身上學習,汲取文化新養分,他們其實是台灣社會學習的標竿。我們該是從「媽媽學說話」,進階到「學媽媽說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