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蘋中信:一場認真的經濟改革(胡晴舫)

周末,巴黎書報攤並排貼出兩張海報,出乎意外,不是電影明星也不是政治領袖,而是通常毫無公眾魅力、等同於「無趣」兩字的經濟專家。

發展兼顧公義社會

一是銀髮優雅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登上法版《浮華世界》封面,叩問每個路過的法國人,「假使(第一位女總統)是她?」;另一張則是剛剛來台講演的法國經濟學者皮凱堤,登上《觀察家》雜誌,頭銜「全球經濟大師」。經濟大蕭條的街頭,突然,經濟專家變得性感極了。
經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很多問題皆由經濟而起。美國柯林頓總統的一句經典:「笨蛋,問題在經濟。」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化運動倒退,百景凋敝,而今美國經濟復甦,但歐洲經濟依舊衰弱,無法成長,法國人開始好奇,他們的經濟專家紅遍全球之後,是否能回頭幫助他們。
五十八歲的拉加德與四十三歲的皮凱堤,兩人經濟觀點未盡相同,但都不那麼傳統法國,皆具全球背景,擁有高度社會意識,不受制於意識形態。右派之後左派上台,法國人恐怕終於覺醒,爽快的政治語言並不能真正提振失業率及保全社會福利。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一個公義社會,他們需要一場認真的經濟改革。
適逢柏林圍牆倒塌滿二十五年。柏林圍牆剛倒不久、立刻寫了《歷史的終結》的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如今承認他定論太早了點。迄今二十一世紀開始的方式幾乎跟二十世紀一樣,冷戰結束之後的全球榮景蒙上戰爭陰影,美國房產信貸泡沫破裂,一如1929年的美國股市崩盤,全球發生金融大海嘯,失業率迅速高升,社會問題叢生,階級壁壘分明,政治逐漸兩極化,排外意識增強,保護主義高漲,極右派聲音越來越大。1932年在德國,希特勒便是在類似社會氛圍下,經由民主選舉產生的政治領袖。
後來的歷史,讀者們都知道了。兩年前,歐洲深陷於兩大金融危機之中,諾貝爾和平獎莫名其妙頒獎給歐盟,可笑歸可笑,稍稍回顧歷史,便能猜想諾貝爾獎老先生老太太們如何憂心忡忡歷史將走回頭路。
台灣陷於政治口水,多少也跟近來經濟疲軟有關,然而,社會依然不討論經濟政策、如何經濟轉型,來去只聚焦中國,而且只有恐嚇的語言:不去會死;以及,去了會死。如今台灣真正欠缺的,恐怕真是一份包括所有人前途的清晰願景。 

不止批判還要創造

我個人認為,台灣因為民主轉型未久,檯面上的意見領袖太過同質化,迄今仍只參與社會運動脈絡下的政治討論,文化觀點不受重視,缺乏科學、醫學、經濟、哲學、音樂、藝術、科技等其他專業領域的社會看法。
社會反省能有多種表達與不同實踐,單單聚焦政治運動分析,使得集體思考越來越單薄,越發制式化,批判的觀點甚至變得陳腔濫調,語言八股。
我們需要新的聲音,新的思考,看見不一樣的社會路徑,不止批判,還要創造。譬如,我們需要我們的拉加德或皮凱堤,開始一場認真的經濟改革。 
作家 

《蘋中信》作者群

胡晴舫、王尚智、劉靜怡、謝金河、何飛鵬、張鐵志、殷乃平、劉克襄、呂秋遠、米果、吳惠林、馬維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