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社論--發明與生產增值

食安風暴使台灣食品出口遭受打擊,出口業憂心忡忡。財政部長張盛和以「一顆IC半導體抵得住幾包泡麵,腳踏車也不含豬油」來形容,食品出口占比小,對整體出口表現影響不大,出口「連九紅」可望達陣,相信「年底前出口表現都不錯」。

主計總處則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百分之三點四一,諷刺的是,勞工每月實質薪資平均仍只有新台幣四萬七千多元,不及民國八十八年的水平,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

本報日前社論指出,中國大陸漸失去世界工廠地位,製造業外移東南亞。大陸開始思考:如何學習英、德發展高端製造業,生產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不再只賺微薄代工利潤。這個問題台灣早已有,卻總是走不出傳統模式

德國紐倫堡發明展最近頒獎,台灣獲十九金、二十六銀及三十一銅,世界第三。德國今年奪冠,第二名是大陸。台灣近年很流行參加發明、設計展,也頻頻得獎。以比賽而言,台灣幾乎是「發明大國」,但要成為「科技大國」,才可能對經濟發展有實質貢獻。

台灣為何沒有成為「科技大國」?是因為多的是有「小創意」的「小發明」,但「商品化」的可能性不高,或利潤微薄,看不到龐大商機。發明參賽的作品,僅靠得獎無法進入市場,無法量產,紙上談兵,只是空歡喜。

台灣參加發明、設計展的大多是高職及科大在學學生,知道即使技術好,但若沒有創意,會讓學生侷限在黑手層級,因此推動創意課程,鼓勵師生參加發明展,並與業界合作,生產後能銷往外國。有科大近年研發十項技術及作品,三件陸續商品化,多數學生畢業就能找到工作。

台灣若能從「小發明」的「發明大國」起步,未來仍有前景。譬如台灣曾是雨傘生產大國,從能自動開啟,到能縮短為兩摺、三摺,放進包包裡不占空間,創造龐大商機。

台積電是全球最大的積體電路製造商,去年晶圓代工市占率四成六,為全球第一。 無可否認,一個半導體可以抵得過不知多少包泡麵。但台灣的科技廠商仍多的是代工生產,比起創新發明的公司如蘋果臉書,仍相距甚遠。

在全球化浪潮下,以代工起家的台灣廠商,面臨愈來愈激烈的國際競爭,只能不斷降低成本。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例迭創新高,看起來經濟成長了,但就業機會沒有同時增加,勞動市場供需失衡,勞工更享受不到經濟成長的美好果實。

韓國經濟以大財團企業為主,台灣中小企業較多。總歸來說,台灣的經濟成長大多來自代工及低階服務業所產生的效益,產業結構未能順利轉型升級;最後的惡果就是擺脫不了低薪魔咒,使得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台灣的商業生產有兩顆心,一是「黑心」太多,一是有創意的「野心」太少。如何以「野心」提高產業附加價值,又期待賺錢的企業家良心發現,尚盼國人認真思考。

出處: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7678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