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社評-投票日談談台式民主

台灣九合一選舉,今進行投票。(王爵暐攝)
台灣九合一選舉,今進行投票。(王爵暐攝)
「台式民主」在兩岸都受到很多議論,尤其在大陸,負面評價遠高於正面。投票是台式民主的關鍵,就利用這個日子談談台式民主吧!讓我們先速覽一下台灣民主現況。
無窮無盡的政黨惡鬥讓台灣人民倒盡胃口,所謂的選賢與能,似乎變成了無奈的比爛大賽,證明對手比自己爛比證明自己比對手好要重要。在藍綠對立的助長下,社會情感也因此被撕裂。對國家元首投鞋擲書變成了言論自由,占領國會與行政院變成對抗獨裁的「革命義務」。
看著我們的貿易對手國加速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連成了綿密的自由貿易網,我們的經濟法案,卻長期被綁架在主席台總是被占據的立法院,國會癱瘓、行政失能,一波一波自由貿易激起的千層浪中,台灣卻一點一點的被邊緣化。
看完這些「速描」,會得出一種「亂」的印象。特別是,看在大陸民眾的眼中,這些亂象,也很容易導引出一個直觀式的懷疑,台灣民主經驗是個好經驗嗎?
然而,這樣的「直觀懷疑」,看到的只是民主表象所呈現的「亂」,卻未能深探民主內涵裡對台灣社會所構築的「序」。
首先,有些所謂的亂象,有點像「能量釋放」的過程。當然,我們也不認同踰越法治、不合比例的抗爭。但從社會情緒面來看,若干抗議抗爭的背後,也確實隱含著一定的不滿情緒,因這些不滿而出現的抗爭,具有兩個效果,一方面讓問題被看見,另一方面社會情緒宣洩後,社會會回復冷靜。
以太陽花學運為例,帶來了衝撞法治與民主的代價,但其背後動員的社會不滿並不是虛構的,例如年輕人對低薪、高房價的憤怒以及因此帶來的無希望感,都是台灣社會面臨的棘手課題,在抗爭的亂局中,這些問題也因此強烈的顯形。
另外,不要低估民主社會民眾的反省能力,太陽花學運的問題不是出在它投射年輕人的不滿,而是在採取的手段不合比例與踰越法治,是過了頭的抗爭。但過了頭的抗爭在社會情緒沉澱後,也會帶來冷靜反省。這也是為什麼太陽花學運後,學運團體雖然仍零星發動了一些抗爭,但已無法再蘊蓄如太陽花學運那般龐大的力量。林飛帆與陳為廷這些在學運中被迅速造起的神,也在網路世界開始被「破神化」。因為社會大眾已能冷靜的意識到太陽花的不合比例對民主與法治帶來的傷害,這樣的冷靜,讓亂變之為序。
這個「亂」的表象,也反映了民主制度深層內涵的一個重要價值,那就是,也許民主不是一個有效率的政治體制,無法定於一尊、不可能一個人說了算,決策的過程經歷了激烈的選舉、冗長的國會議事以及媒體的監督,除了透明度增加、濫權的可能性會下降外,這也建構了責任分擔的正當性系統,一旦出了錯誤,會出現集體承擔的政治支撐,避免直接對政治體制產生顛覆性的重大風險。這又是另一種帶有安全閥功能的「序」。
這種「序」和定期的選舉結合後,安定的力量更顯著。以這次九合一選舉為例,選舉過程中,各陣營攻詰滿天,充斥著惡質的人身攻擊、抹黑謠言,這是「亂」的一面。但這樣的「亂」仍在一定的規律與強度下,大體上以「文攻」的形式進行,不會演變為革命或內戰的大規模「武打」悲劇。同時,定期選舉也同時是權力輪替的正當性權源,「願選服輸」的文化容易形成,因政權交替所引發的國家崩壞性內亂風險也將大幅降低,這也是民主最大的價值之一,是把原來數拳頭、血腥殺戮的權力鬥爭,變成了數人頭的和平競爭。
換言之,許多看起來頻繁不已的「小亂」,要鞏固的其實是內核的「大序」。
看到台灣民主的諸般亂象,有人會問:這是我們要的民主嗎?當然不是。但這代表台灣的民主還不夠進步,我們的民主品質仍有待提升,而不是因此否定民主對台灣的價值。
若從大陸的角度來看台灣的民主亂象,又該何解呢?究竟什麼樣的政治體制適合於中國大陸?未必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單一答案。但不論如何,台灣政治體制發展的軌跡,至少可以做為大陸變革的參考,就算不是一百分的複製,但至少,大陸可以同時把台灣的亂與序都當成一面制度的鏡子,好好端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