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新聞眼/企業汙染 終結全民埋單

2015-12-30 03:19聯合報 本報記者蔡惠萍

台灣很多東西都很便宜,但「便宜」的背後,卻往往是全民幫忙支付的成本。簡言之,就是企業內部成本外部化,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水泥。
台灣是全世界數一數二愛用水泥的國家,關鍵之一,是便宜。前幾年金融海嘯期間,國內水泥需求量大減,國內生產的水泥供過於求,不但超過半數外銷,還遠銷非洲。很多水泥廠都會設在採礦廠附近,因為水泥載運費用高,是「原料取向」的產業,但台灣的水泥遠銷到非洲居然還有利潤,可見成本有多便宜。
反觀歐洲,水泥用量卻遠不如台灣,但不是因為他們「不愛用」,而是「用不起」。在國外,對於採礦等相關「三高產業」(高汙染、高耗能、高排放)會課以高額的環境稅,導致水泥價格高昂,抑制了需求量。
但台灣的水泥為何如此「便宜」?採礦絕大多數都是在國有林班地進行,兩年前,聯合報就曾披露國有林班地長期開放業者承租採礦,土地租金卻「俗擱大碗」。
林務局以土地市價年息百分之四收取租金,換算發現,採礦業者承租一公頃,每月最低竟只須付四四二元,比手機的月租費還低。即使林務局後來調高了百分之五十,但也僅僅提高到每公頃六百多元,但相對於採礦對環境造成不可回復的破壞、汙染,依舊是不可思議的「賤租」。而「便宜」背後是因為我們都幫業者埋單了。
在當地居民的多年抗爭下,友達與華映兩廠耗費十多億將廢水全數回收,這結果令居民既欣慰也感慨。這是首例,但不應是特例,政府更應透過政策徹底終結企業內部成本外部化的時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