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專家看法/過多語言刺激 讓孩子忙又茫

2016-01-06 03:09 聯合報 記者洪欣慈/台北報導

教授吳嫻表示,愈早學雙語,第二外語的學習機制確實愈接近母語,但不代表語言表現就會比較好「過多語言刺激,反而會造成孩子困惑。」 報系資料照

不少家長認為讓孩子愈早接觸英語就學得愈好。但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吳嫻表示,愈早學雙語,第二外語的學習機制確實愈接近母語,但不代表語言表現就會比較好,「過多語言刺激,反而會造成孩子困惑。」
吳嫻表示,各種語言閱讀使用的大腦機制接近已獲證實,但「母語」和「第二外語」的學習機制是否相同,學界還在釐清。現有研究已知,若接觸第二外語的時間愈早,與母語使用到的大腦區域會愈接近;愈晚學,大腦則會有另一種運作機制。但何者學習效果較好未有定論。
很多家長堅信「語言要從小培養」。吳嫻說,從小開始學第二外語,確實交融程度較高,但不代表語言表現就會較好。孩子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吸收的學習總量固定,若非家庭環境有自然接觸雙語的機會,要求孩子透過補習提早接觸,雖學得語言種類較多,但同時學中、英文者,語言能力可能不如只專注學單一語言的學生;得花較長時間才能把兩種語言都學好。
她建議,學語言應「順其自然」,不一定要從小接觸雙語,就算到學齡才開始學英文、使用和母語不一樣的大腦機制,也不代表學習成效就會較差。
隨科技進步,多靠電腦打字,是否也會影響語言學習?吳嫻表示,目前團隊正在進行相關研究,初步觀察發現,受試者若習慣使用靠「字形」打字的倉頡輸入法,大腦中「書寫」區塊的活化程度,會較慣用「拼音」打字的受試者更高。
中研院院士曾志朗表示,中文字的特性在於「筆畫」,是有別於拼音、閱讀以外的編碼模式。曾經有病患已失去閱讀能力,但是在看到他人一筆一畫寫字時仍能辨識出字詞,顯示書寫仍有其重要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