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社論--2016新年系列 成功老化與青年出路


2016/1/7









英國衛生大臣表示:「英格蘭有八十萬個長期孤獨的老人,是國家的恥辱。」老年化社會來臨,多數國家的養老金、長照保險制度不敷所需,少子化又使許多老人難以養兒防老,因此各國政府鼓勵儲蓄,希望老人盡早為自己累積「退休老本」。

芬蘭正在普及老人日托服務,日本建立不同類型的養老設施。在美國,許多人開始討論「何處養老」、「養老模式選擇」、「養老問答」,因為美國少有「免費的晚餐」,人們必須提早規畫退休後的養老生活。

戰後嬰兒潮世代是史上數量最多、最健康、最富裕的「老人」。老人二字之所以加引號,是因老人年齡的定義一再延後,「人生七十才開始」已成為事實。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成功老化」,即避免疾病與失能,維持高度心智與身體功能,老年生活的積極承諾。

笑容、快樂與創意是醫療照護的成功之鑰。德國做到這一點,長者最常見的就是笑容,健康老人都有同樣特質:熱情、好友,且時刻掛著微笑。「成功老化」之外,許多人更倡導「優雅老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據研究,美國人可能須工作到七十幾歲,甚至八十多歲才能維持退休生活。台灣調查,五成八受訪者認為,台幣一千萬元存款才能有舒適退休生活。不過,卻僅有一成九的人表示有退休計畫,低於亞太區平均的二成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夏普說:「七十歲的我真可憐,如果現在不存錢,以後就麻煩了。」

何時該開始存「老本」是個問題,經濟學家主張「從年輕時候起」。但老人延後退休,使青年就業機會減少。世界銀行和國際勞工組織共同發表的「年輕人就業之道」報告強調,除非扭轉青年嚴重失業狀況,否則全球經濟難以重回正軌,遑論養老。

「解決青年失業(S4YE)」全球聯盟的報告更指出,全球青年失業問題的本質相同,即無法找到持久且具有生產力的工作,結果使貧富差距擴大,激發社會緊張,到二○三○年他們將難以脫貧。對今天的青年世代而言,增強知識,充實技能及實事求是,是未來職場生涯的基準。

該報告強調,全球經濟未來十年有十億青年進入職場,預估僅有四成能夠得到目前既有的工作機會,這是老人延退的結果。必須創造六億個工作機會,也就是每月需五百萬個,才能跟上青年就業需求的速度。

就業不只是人口問題,還是世代正義的社會問題。去年全球的希望和困境與一個關鍵字有關,就是「改變」。歐巴馬第一次競選總統時提出「改變」,幾年下來,這兩個字逐漸成為各國對自我的一種凝視。

一個來台求學的陸生撰文指出,在台灣提出什麼政見都可能錯,唯有「改變」不會錯。蔡英文要「改變台灣,改變台灣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朱立倫也將「改變永遠不嫌遲,只要行動,就有力量」作為競選宣言。

台灣年輕人面對十年不變的薪資水準和二十二K的低薪泥沼,階級、世代的怨懟由此植根。老年化、少子化問題日益明顯,日漸沈重,「老有所安,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不只是古訓,而是現代政府、社會要努力的目標。(系列完)


資料來源: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265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