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長照要的是陪伴 不是支票

2015-12-25 02:35 聯合報 司陽/作家(台南市)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總統大選候選人老人安養與長照政策,自是焦點。廿四日聯合報為讀者歸納三位候選人的長照政見;前一天名人堂作家平路寫「老年的隔離心境」,訴說老人尋人生第二春常受挫折的故事;我補充一個另種狀況的老人故事,那是我親眼所見。
在台北市一家老人長照中心某層樓的大廳裏,一位老太太坐在輪椅上,怔怔地望著大玻璃窗外的一棟公寓,機構經營者告訴我:老太太常坐在這裏,她的家就在那公寓裏,本和兒子媳婦同住,是她自己願意離開家庭,入住長照機構的。
為何?是相處不睦之故。我進一步了解,這是個教育家庭,老太太、兒子、媳婦都是老師,老太太七十多歲退休多年。都受過高等教育,隔離現象,依然存在。
很難說是家人要隔離老人,還是老人要隔離家人。從老人角度看,如季節更迭,春光明媚的春天變為炎熱的夏天,過程其實是漸進的,老人不能察覺,便無法適應。老人生病常發生在季節變換時,他的心靈亦如此。對事物的距離,他們都跟不上,以致和人交談,對方覺得乏味,他也覺得對方乏味。
老人不得不處在寂寞中,最大的寂寞,狀如耳聾,什麼內容的聲音都聽不見;不論坐著、走著,與他交匯的是一個霧茫茫的世界,那個世界或也有聲音,但來自虛無,他聽不懂。
老人第二春得看他老到什麼程度,有無浪漫情欲差別也在這個程度。少了情欲的老人,被調侃為「只剩一張嘴」。這時的老人要的只是一個伴,老少配常見,卻沒有紅顏白髮那麼羅曼蒂克,比他年輕許多的妻子在行為上是一種功能,如執手同行,洗衣、餵飯,叮嚀,心靈上則是一張臉,熟悉地在他眼前出現,使他有依偎感。
陸配在老人院(包括榮民之家)中常有,雙方相差三十多歲很平常,妻子回大陸探親,老人的朋友調笑他老婆回去找老公,很少有老人在乎,因他理解自己能夠得到妻子一部分時間就心滿意足。何況,他能給妻子的也只是一部分。
老人的隔離現象,於老人是退守行為,儘管他未必甘願。那位坐在大玻璃窗遙望自己家的老太太,家人常來看她,而她只在除夕吃年夜飯時回去,那個家,本是她所熟悉的世界,後來變得陌生。
龍應台寫「大江大海」,訪問詩人周夢蝶是她計畫之一,一經接觸,發現年近九十的周夢蝶「語無倫次」、記憶混亂,才說過的某件事,稍後又說沒有,龍應台只好放棄。
對於長照,我的體會來自我的三個身分:一、我快八十歲了,夠老;二、我進住榮家將近一年,住在這裏的榮民平均年齡八十五歲,我天天和他們相處;三、我有家屬經營長照。
總統參選人都很關心迫在眉睫的老人長照問題,但不能只談錢,這不是說錢不重要,它關係硬體設備與人力,沒一樣不需要錢,可是對老人本身言,錢快成為身外之物,台灣健保使老人看病不花錢,雇看護一般行情每月三萬元,對於貧窮的單身老人,政府理當照應。重點還是在老人精神上的需要,老萊子扮小丑娛親,是他深解對老人如何孝順。
親人常犯的錯誤,是愛跟他們說道理,談價值觀,還會埋怨他們的行為,以為說過的話他們就會記得;其實人一走,他們立刻忘了。隔離於焉產生。
老人機構常有社會各種團體來訪問,我發覺最受歡迎的是幼稚園小朋友,他們童稚的聲音、唱兒歌、跳動作簡單的舞蹈,依偎在老人身上叫阿公阿媽爺爺奶奶,老人的歡悅和小朋友的笑聲同樣純淨。老小交匯,隔離便自動消失。這現象提供一個參考─關懷老人,要走進他們的心靈,簡單的一件事,是多陪陪他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