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另一種凝視-面向未來,才有文化復興

 
楊 渡


北京大學在11月中曾舉辦「中華文化復興論壇」。雖然不是刻意的安排,但兩岸來的文化人非常踴躍,近三百學者齊聚一堂,討論中華文化的未來,讓人不禁想到半個世紀前,新儒家大師唐君毅的書《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他預言中華民族在近百年的戰亂流離,民族分裂流亡,要復興唯有靠文化,中華文化的根脈要加以保存,唯有「靈根自植」,也就是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文化的根脈,讓生命自身成為文化的傳燈人,才能讓中華文化傳承下去。
而現在,中華文化是不是已經擺脫了「花果飄零」的命運,走上復興之路呢?
近期以來談文化復興已是一個熱門。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彷彿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也逐漸擴散,於是各種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思想、藝術、國學大受歡迎,乃至於生活美學如茶道、花道、香道、禪學、佛學等水漲船高。由於大陸受到文革影響,與傳統文化有斷層,於是一些台灣原本沉靜研究、自成一家的學者專家,也受到追捧,在大陸受到大師級的待遇。
我所熟識的文化界朋友受到大陸邀請,總是難以拒絕。原因很清楚。在台灣的文化脈胳中,這些文化人早已有各自的定位,安身立命於各領域。而大陸卻是剛剛開始,彷彿一片荒原,特別剛剛開始有錢起來的中上階級,在生存與物質不虞匱乏的條件下,開始追尋生命的意義,追求生活的美學,提升自我的精神,於是各種相應的課程,以極高價格,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學習到手。
然而,一如台北「食養山房」主人所言,文化是積累的,是一日一日的涵養與自我修行而來。它無法速成,不是一個課程上完就學得會。以茶道來說,它不是有了空間,有茶藝的配備,有插上花,有好茶,人就變得「有文化」。在茶文化中,最要學得的是從容的氣度,沉靜的品嘗,感官的安詳,內心的深沉。茶只是通往此境的一種路徑而己。
然而,今日大陸卻是以一種如饑似渴的感覺,在「重新學習中華文化」,於是那種從容大度的沉靜,反而難以得到。但我們也同時感覺到,能有這樣的文化自覺,願意全力學習提升,已屬不易,更何況中華文化的溫厚底蘊,仍在民間,假以時日,一定會有所成。
我於是不免想到,一個地方的文化習氣形成不易,要改變也非常不易。中國大陸歷經數十年各種政治運動的洗禮,早已養成「運動速成法」,舉凡想學一種思想,一個風潮,就很快會變成一種運動。人們總習慣透過一套政策,一種全面動員,可以迅速學會達到。但文化,偏偏就是無法速成,它得一步一步走,一如好的文學創作,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寫,沒有取巧的法門。文化大革命破壞容易,燒毀百張字畫只要一瞬間,但要寫回百張字畫,卻要好幾年。這是本質上要清醒認知的。
更重要的是,談「復興中華文化」不能變成復古,不能變成對傳統封建君主思想的繼承,而是要有所開創。一如文藝復興的時期,歐洲所追求的不是復古,而是去打破當時的僵化教條,擺脫中世紀那種窒息而保守的宗教氣息,重啟希臘羅馬的活潑而飽滿的生命力,尋找創造的能量。今日談「復興中華文化」,也正是要找回文化的自覺,用先秦諸子百家那種創造的精神,那種自信而充滿質問的眼睛,那種雄辯滔滔的生命力,去面向未來。
無論如何,大陸願意重回中華文化脈絡是好事,但絕對不能變成復古,同時也不能求速成,而是透過政策的寬鬆,營造出一種讓人可以沉靜下來的環境,一種對文化與文人敬重的氛圍,一個對思想與藝術的創造力抱持著開放與包容的社會,這樣才能讓文化不斷創造,不斷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互相激盪,互為觀摩,凝聚出更大的創造力,讓時間自動去淘洗,讓生命自由的生長,這樣的文化復興,才是寬廣之道。(作者為作家)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