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書文化-誰在乎阿德勒?

書 文化-誰在乎阿德勒?
活躍於20世紀初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圖片取自阿德勒大學)
書 文化-誰在乎阿德勒?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葉小燕譯,究竟出版,300元,勵志
阿德勒(Alfred Adler)是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與佛洛伊德是同時代人。近一年來,書市突然出現許多阿德勒心理學,其中不乏「一小時讀懂阿德勒」、「用漫畫輕鬆讀懂阿德勒」這類訴求。阿德勒彷彿一夕間變成大眾心理學的顯學,且讀者的目標還是在最短時間內理解他。
莫非心理學界最近特別「流行」阿德勒?以此問題就教心理師朋友,他表示並不覺得輔導界近期有特別強調阿德勒,且學界的論述和大眾閱讀的熱潮並不「同步」,譬如先前《內向心理學》(漫遊者)也曾暢銷一時,但特質論的論點在學界其實已有不少批判和反省。
另一位從事翻譯工作的朋友則指出:「因為去年底《被討厭的勇氣》(究竟)一書熱賣,今年才突然多出許多同類作品。上一個類似的現象是『超譯』系列。」跟順風車的現象不難懂,但為什麼是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一年內銷量即將上看25萬冊,並成為多所高中的指定閱讀書目,它打中現代人心靈的關鍵何在?
當代版的心靈雞湯
綜觀同類型作品的書名,「阿德勒」加上「勇氣」似乎成為無往不利的暢銷關鍵字,甚至連內容無關的書都要湊個熱鬧。這些「勇氣書」成功讓廣大讀者群深陷阿德勒魅力中,或許得先歸功於書名之賜。畢竟,誰在生活中沒有幾個討厭的人或是被某人討厭?只要牽涉到人,就會有價值的衝突,旁人的眼光更時常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此時這些鼓勵你「不用太完美」、「不必改變自己」的書,不啻一劑定心丸,告訴我們「做自己就好」。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其實書名本身就已經產生「療效」了。換言之,它是當代版的「心靈雞湯」,大眾心理學的「靜思語」,「超譯」的阿德勒。
其實,這波「勇氣書」的始祖《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一本「好讀」的書,書中所謂的「蘇格拉底對話體」,亦即年輕人不停地:「您、您說什麼?!」「這、這是……」或不斷重複哲學家最後幾個字的對話法,常造成閱讀上的干擾。這種不停被打斷的節奏,完全無法讓它比阿德勒本身的專著更易於理解。若想真正認識阿德勒理論,直接看《自卑與超越》(志文)或《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經濟新潮社)都較為完整有系統。
誤解佛洛伊德
更讓人錯愕的是,這本書未必能讓人30分鐘理解阿德勒,卻絕對可以在3分鐘內誤解佛洛伊德。(儘管要誤解佛氏有時30秒就夠了:他不就是那個覺得所有人都想跟自己母親上床的人嗎?)書中不斷以佛洛伊德為反例來凸顯阿德勒的價值,諸如:「佛洛伊德的決定論,……是通往虛無主義的入口。……否定個人自由意志、把人當機器的理論。」「以佛洛伊德的決定論來看,父母離婚是一個很大的創傷,所以和自己的婚姻觀有確實的因果關係。」但這些看法卻都基於誤解之上。
對佛洛伊德而言,個案表面上主訴的「創傷」同樣是需要被懷疑的。儘管佛氏和阿德勒最後因理念而分道揚鑣,但他們並非位於對立的兩端,更別說阿德勒同樣也討論夢、討論早期記憶。阿德勒的重點確實如書中所言,強調「對經驗和記憶的選擇與詮釋」,但這和「人跟過去沒關係」仍有差別。阿德勒並非完全拋棄記憶,而是強調人如何詮釋經驗,以及人會依心理需求去創造或召喚記憶。
這類作品頻頻以「其他諮商師的決定論如何無用」,強調阿德勒心理學的特別之處,往往亦是曲解。例如強調「尋求協助的諮詢者要不要改變,並非是(阿德勒學派)諮商師的課題。」但個案要不要改變,同樣也不會是其他學派諮商師的課題。
無可否認,阿德勒的觀點相當實用,作為當代人的心靈解方來說,也不失為平易近人的中肯建議,但實在不需要貶低甚至曲解其他學派,來凸顯阿德勒如何重要。
話說回來,如同《被討厭的勇氣》作者一早即清楚說明,這是「岸見版的阿德勒」。將這批勇氣書視為作者吸收阿德勒概念後,順應現代人需求重新開出來的一劑處方,或許更為適切。與其說這是阿德勒心理學,不如說是當代人的人際心理學。因此,誰在乎阿德勒呢?其實我們只要看看書名,反覆確認「做自己就好」、「被討厭也沒關係」,也就夠了吧。
(中國時報)

校正編輯:黃柳璟

資料來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19000831-2601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