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教育竟成百日大業

2016年02月19日00:07

作者:王盈勛(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雖是老掉牙的說法,但至少點出了教育事業短期不容易看到績效,需要長期經營這個簡單的常識。
 
常識雖簡單,但關於大學教育政策,我們的教育主管機關,卻經常做一些與常識背道而馳的事-他們要台灣的大學忙著衝刺業績,短期內就要拿出業績來。教育這個百年大業,在官方的主導與利誘之下,已淪為百日大業,既無方向,也沒有靈魂。
 
政治大學與台灣科技大學日前發表了聯合聲明,「不排除」在日後進行合併。政大校方雖說,合作案不是為了教育部補助,但從該聲明中強調將持續「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特色及創新科技大學」,幾與教育部後頂大計畫的用語如出一轍,而台科大校方也說不排除年底與政大以一校名義申請後頂大計畫,明眼人都知道這個合作案,是為爭取教育部經費而來。這兩校雖然性質殊異,但有一點卻是殊無二致:兩校都怕被排除在分錢最多的「國際一流」大學之外。
 
本來,併校並無絕對好或絕對壞,要看為何併,怎麼併。但我們以台科大為例,十年前與台師大談合併失敗,上個月才與台大、台師大合組「國立台灣大學系統」,如今卻又考慮要與素無淵源的政大聯姻,試問,台科大究竟想成為什麼樣的大學?而且我們別忘了,現在大家基本上都同意,過去十多年失敗的技職教育政策,讓技職體系的老師也忙著搞論文,幾乎扼殺了台灣技職教育的生機與活力,而不久前教育部才高喊復興技職教育是台灣高教發展的重點之一,試問,這種合併案對台灣的教職教育又有何助益?
 
這十多年來,教育部都將競爭性預算的補助,當成控制台灣大學走向的工具。當打造「國際一流大學」是補助的重點,所有的大學都忙著生產論文,以便成為官方定義下的「國際一流」大學。這種單向度與工具性的禍害在這幾年間逐一顯現:台灣的產業競爭力下滑、訓練出來的學生學用落差擴大、大學成為一個與台灣現實發展疏離又異化的組織。
 
於今教育部表面上看來改弦易轍,說要發展「校校有特色」的大學體制,但是政策還沒真的上路,我們就已經看到,各個大學都在忙著「創造」與「發明」各種特色,以免在未來的預算大餅分配中,被摒除在外。
 
原本大學願意多去思索一點自己的定位與特色並不是壞事,但真正的特色,必然是奠基於學校自身的歷史文化與資源基礎,但現今台灣的大學以爭取計畫為目的的特色「發明」,卻是短視又急就章的紙上談兵,可左也可右,可合併也可聯盟,可國際一流也可恢復技職榮光,數十年歷史的學校也可因一個計畫案消失無蹤,唯一沒有的,就是教育的百年大業思考。我們的教育部若不能理解真正有特色的大學,以及往上交代、為計畫而創造的特色之間的差別,那麼計畫名稱是叫國際頂尖或是校校有特色並無差別,台灣高教的噩夢不會終結,只會歷史重演。
 
真正的大學特色,必然是由下而上,依照大學自身的條件長出來的。至於那些帳面上看來有憑有據的計畫案競爭,也不過是徒然又虛耗大學人力的表演罷了-不管計畫案叫什麼、用什麼標準衡量,台清交成大等傳統名校都將囊括預算最肥美豐厚的那一塊(否則必然有嚴重的「政治」問題),既是如此,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教育部要救台灣的大學其實一點也不難:讓競爭性預算回歸到常態性預算,請相信教育工作者有這樣的熱情與真心,沒有計畫的管控,也會以大學的長遠發展與學生前途為念。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219/79836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