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月隱福爾摩沙 看見台灣穆斯林

 
/台北報導

月隱福爾摩沙 看見台灣穆斯林
2015年開齋節禮拜,桃園龍岡清真寺由於禮拜殿無法容納所有前來的穆斯林,只能將部分男性穆斯林安排到禮拜殿後方尚未竣工的大樓中進行禮拜,地上鋪的還是藍白防水布。圖為崔楠作品。(崔楠提供)
台灣華人穆斯林有多少人?清真寺有幾家?想必很多人都不曉得答案,來自北京的攝影家崔楠,在台就讀傳播學院研究所期間,以影像民族誌專題方式,拍攝北台灣穆斯林,現於義大利藝術中心33號藝術櫥窗舉辦攝影展「月隱福爾摩沙」,27組照片呈顯台灣華人穆斯林的宗教與生活。
近年「伊斯蘭教」在國際是熱搜關鍵字,但在台灣,關於華人穆斯林的生活卻少有人關注,除了和其為極少數族群、僅占總人口的0.23%,也和台灣主流佛教、道教信仰型態大不同,種種因素讓台灣華人穆斯林長期處於隱藏狀態。
伊斯蘭在台發展歷史上溯至明末清初,從泉州和其後追隨鄭成功來台的福建穆斯林族群,為伊斯蘭在台初始。1949年上萬名信奉伊斯蘭教的軍公教人員來台,為台灣伊斯蘭教注入蓬勃血脈,如白先勇父親、白崇禧將軍,來台者多屬遜尼教派。
隨著老教胞凋零、年輕輩脫教嚴重,台灣華人穆斯林的傳承成了問題。
崔楠1990年生於北京,就讀四川大學生物系期間和攝影結緣,轉攻紀實攝影,畢業後進入中國新聞社攝影部工作,曾獲中國新聞攝影年賽金獎、台灣新聞攝影獎等,1年多前來台攻讀政大傳播學院兩岸傳播碩士學位。
本身並非穆斯林,崔楠自承對中東文化感興趣,來台後便對台灣伊斯蘭文化展開研究。主要拍攝台北和桃園龍岡清真寺,深入互動的4個穆斯林家庭,分布在台北、桃園蘆竹與龍岡。
他發現台灣華人穆斯林至今仍恪守可蘭經和伊斯蘭聖訓聖行,「教門很好」,崔楠說,飲食、禮拜等規定須遵守之外,其餘時間和一般人無異,「女性也不一定要戴頭巾、也能開車。」
崔楠拍下穆斯林學子在教室做午間禮拜、和同學分享清真餐便當的畫面;龍岡清真寺去年開齋節,因無法容納湧入的穆斯林,部分男性穆斯林被安排到尚未竣工的大樓進行禮拜,地上鋪墊還是藍白相間的防水布,空間不足的問題也在台北清真寺上演,開齋節當天無法進入大殿禮拜的穆斯林,在寺外草地上進行禮拜。
穆斯林在台灣的不便利,從只有少數公共空間設有禮拜室可窺見一二,也只有少數餐廳提供清真認證的餐飲,因此穆斯林外食多選擇素食。「月隱福爾摩沙」展至3月5日。
(中國時報)

校正編輯:許凱婷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229000313-2601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