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掛紙…環保與感恩的掃墓

2016-04-04 02:47 聯合報 何石松/教(桃園市)

今天清明節,也是民族掃墓節,是一敬天法祖、飲水思源、環保衛生、檢修祖塋、郊遊踏青的重要日子,具有民族繁衍,生機盎然的深遠意義。
掃墓,客語稱掛紙,是極具環保與感念恩情的掃墓。
掛紙,是春秋時代晉文公見到全身被燒傷的介之推,不忍心再燒紙錢來悼念,故將紙錢掛於墳墓之上,表達最真誠的敬意。因此,後代將掃墓稱為掛紙。
在極具環保意識的今天,避免空氣的惡化,許多廟宇都已禁燒紙錢,而在掃除祖塋屋宇之際,將紙錢掛於墳上或樹上,其實也是具環保觀念的做法。
所謂的掛紙,其實是檢修祖塋,環境維護,表達追念之情,因此,後代子孫必須掛紙。
如楊氏祖訓規定:「每年汝兄弟及稷,都要依時同去祖墳掛紙,不可一墳不到,不可悼遠不行。」掛紙之風歷久不衰,宋胡知柔曾說:「歲時祭掃,迄今不替。嘗與山近守墓者約,每遇清明,必先掛紙。」
相傳晉文公在之推死後次年,再上綿山,所見草木皆枯,唯獨之推母子所抱之柳樹,竟然枝葉茂盛,便折柳回家,故清明之時,人人折柳,之後便插柳,插柳又演成種柳,因而有「新春鳥聲千種囀,二月(農曆)楊花滿路飛」的美景。種柳之後,又成為種樹,一片的茂林沃野,青山綠水,空氣清明而潔淨,怎可不郊遊踏青,體驗春日欣欣向榮景象?
故清明,含有二十四節氣與文化底蘊極為豐厚的節日,是民德歸厚,社會安詳和諧的日子,因此,自唐玄宗、代宗以還,就先後下旨規定「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這可能是早期的春假。
無論如何,清明大多須掛紙,同時更期待,除了自然的氣清景明,更盼望社會人心的清明,才更具心靈的環保意義。
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607090-%E6%8E%9B%E7%B4%99%E2%80%A6%E7%92%B0%E4%BF%9D%E8%88%87%E6%84%9F%E6%81%A9%E7%9A%84%E6%8E%83%E5%A2%9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