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社論-鴻夏戀的啟示 改變才能存活

 
主筆室

鴻海和夏普2日在日本大阪土界市SDP舉行簽約儀式。(中央社)
鴻海和夏普2日在日本大阪土界市SDP舉行簽約儀式。(中央社)
鴻海入主夏普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昨日下午終於簽約,宣告此一世紀投資案正式成立。鴻海集團與郭台銘個人將取得夏普66%股權,總投資金額約3888億日圓。對習慣舒適圈與小確幸的台灣企業與民眾而言,鴻夏戀應該有很多可以思考的地方。
創建於1912年的夏普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百年企業」,曾3次榮獲「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里程碑大獎」,這是在技術領域如諾貝爾獎一般具有歷史意義的獎項,夏普也是唯一3次獲獎的日本企業。夏普一直是日本國家驕傲的象徵,更以卓越的產品開發實力,現在卻必須仰賴一個處處落後於日本的台灣企業來併購求存,真是情何以堪。
對台灣而言,在自由經濟體制下,國家經濟競爭優勢主要來自有競爭力的企業。鴻海擊敗日本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競價,終於取得此一標誌性企業的品牌與技術,是一次國家競爭優勢的展現。對鴻海而言,這是一次垂直整合與產業升級契機,未來在東亞的產業競爭格局中,有望取得更好的市場議價力量與關鍵技術寡占地位。
中國大陸製造優勢逐漸成熟,台灣經濟來到脫困轉型的倒數時刻,郭台銘旗下企業集團也遭遇危急存亡的挑戰,類似夏普這種曾經輝煌的日本老牌企業在中國崛起與科技創新雙重壓力下,也面臨生死存亡關頭,鴻夏戀正代表台日兩大企業勇於「脫困奮鬥」的精神,併購過程應該給了習慣躲在「舒適圈」過小確幸日子的台灣企業重要啟示。
上世紀90年代台灣土地、勞力、環保等成本提高,加上開發中國家低廉產品的競爭壓力,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優勢逐漸下滑,因而大舉向外遷移,以追逐較低的生產成本,補足台灣成本上升的缺憾,並利用大陸資源迅速成長茁壯。創建於1974年的鴻海,就是充分利用此機運,從台灣製造電腦機箱金屬配件的小廠,在大陸成長為世界級大廠。立足兩岸的鴻海集團目前的銷售額與市值,均遠超日本機電業龍頭日立製作所和松下電器,奠定了成功入主夏普的實力。然而,隨著大陸甚至是越南生產製造成本的逐漸上升,台灣社會也未必能再容忍台幣匯率長期低估的痛苦以換取出口,這樣的「初級資源利用型」的企業成長與獲利的模式,顯然已經逐漸接近盡頭。
台灣企業和國際大品牌企業所構成的合作分工體系,一向是台灣產業的彈性及經濟競爭力來源。然而,當東亞競爭性企業興起,低階產品、低階產能均嚴重過剩的此刻,台灣企業能否順利升級轉型,攸關台灣未來的競爭優勢。在全球景氣低迷,台灣悶經濟的此刻,企業更應把握超低利率的時代機會,勇於投資開創。特別是向全球價值鏈的上游挺進,針對重要的策略性產業,藉著投資,以直接控股海外先進公司為目的,藉此獲得先進技術、品牌和海外市場管理經驗,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壯大自己。
一個百年國家象徵的電機大廠被台灣併購,日本輿論對此事的關注也達到頂點,畢竟,日本的機電行業曾領先全球。日本人對優質日本產品的熱忱與執著,從難以接受、震驚,到逐步放下,最後接受鴻海的購併。這象徵日本社會也願意放下那些缺乏比較利益的產業、及缺乏競爭優勢的企業,這也是可喜的進步。
事實上日本家電業巨額虧損已是常態,但歷史驕傲卻帶來了情感性退出障礙,始終艱難的勉力支撐。東芝結算去年出現逾5000億日元的淨虧損,索尼過去6年累計虧了1.15兆日元,松下在2012年也虧損7721億日元。說明了任何政府,都不能盲目動用國家或銀行體系資源進行長期輸血救援政策,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百年的雄厚家底也禁不起這樣的消耗。
走向國際舞台的道路是長遠的。三星公司也曾是代工廠,現在成長為世界機電產業的巨擘。台灣企業應該在可維持的基礎上往附加價值高的研發端與行銷端移動。這當然需要經歷龐大的資源投入階段,其中的道理,台灣企業家們應該了然於胸。
面對快速變遷的全球挑戰,安逸只會帶來凋零,奮鬥才有機會脫困,鴻海郭台銘在關鍵時刻展現的興業精神,前景未必順遂,但改變的勇氣與魄力卻值得欽佩。無疑地,他指出了台灣企業的轉型升級之道。
(中國時報)

校正編輯:吳毓敏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403000317-2601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