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我見我思-網路強化了偏見

 
葉家興

人工智慧最近的新聞,一正一負,谷歌的AlphaGo風光打敗南韓頂尖棋手,微軟的Tay卻只在推特(Twitter)上存活了不到1天。
其實,人類的科技是中性的。AlphaGo主要在人類圍棋譜的經典裡學習,精益求精成為愈來愈強的棋手。Tay卻在充斥偏見與仇恨的網路世界裡,從一個讚頌人類的無邪少女,變成粗俗、猥褻的種族主義者。
仇恨如此容易擴散,讓人不禁想起阿拉伯之春的催生者戈寧(Wael Ghonim)去年底在TED承認錯誤的演講:「我曾以為,只需要網路就可以解放社會。我錯了。」 5年前,他利用臉書號召群眾力量,在18天內推翻了獨裁政權。他夢想埃及將成為和平包容、充滿偉大希望的國家。但真實卻是殘酷的。時至今日,埃及兩極化的對立更嚴重,經濟未見改善,人民生活未見提升。
戈寧曾經相信,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可以公正客觀進行各種觀點的討論,呈現多元理性的公民社會。但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結果剛好相反。
原來,「相關性」當道的演算法則,讓互聯網的使用者進入「確認偏誤」的陷阱裡。在臉書上,一個人愈是點閱某種觀點的意見發文與網站,就會發現相反的言論逐漸在自己的版上消失,例如,支持或反對廢死的人多數都住在各自的「同溫層」,很少有相反意見出現在自己的版上。
針對這種演算法則,臉書創辦人祖克柏曾辯護道:「在你家門前死去的一隻松鼠,可能比在非洲死去的若干人們,對你而言更有重要性。」臉書也在去年《科學》期刊發表的論文裡振振有詞,認為「個人選擇」而非演算法則,才是影響用戶能否接觸到不同政治立場發文的主要因素。換言之,使用者們住在自己的「回音室」,是他們自身的責任,不是演算法則的問題。
臉書、谷歌、推特畢竟是商業機構,目標是為股東投資人追求獲利,要他們肩負公共價值的重擔,恐怕非其要務。話雖如此,不少學者對其撇清責任的作法感到失望。網路如果持續強化「確認偏誤」,幫助人們注意、蒐集有利強化既有信念的證據與細節,並忽略與自己看法迥異的資訊,不僅無助成熟民主社會所必備的多元精神,甚至只會助長謊言、謠言、憤怒與仇恨的蔓延。
多元和反向思考的訓練,無疑是挑戰人性的。然而,在網路強化偏聽與偏見的演算法則當道的今日,要成為公正客觀的公民、成功的決策者、脫穎而出的投資人,我們必須不時反省懷疑,有意識地蒐集「不中聽」的資訊,不要盲目地固執己見,以為網路上的懶人包就是真理。
戈寧在演講最後說:「現在我相信,如果我們想要解放社會,我們首先要解放網路。」誠哉斯言!只是這「解放網路」短短幾字,是何其任重而道遠?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中國時報)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404000357-2601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