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趙爾東》微評專欄-企業,公民,社會責任

 
趙爾東

最近有一則新聞:〈探訪北京「櫃族」生活:日租金6元人民幣、夏天像蒸籠〉,稱一個只有10多平方米面積,形似貨櫃箱的大櫃子,卻住了10多個人。只是工地臨時宿舍,住宿其中的農民工並不太在意,說老家才是真正的家。
新聞曝光後,工地老闆就把裝有空調的自住簡易房騰給工人們臨時居住,原來住10多人的「櫃子」也變成了8人一屋,但最值一提的是由於媒體的報導,工地所在的某街道(辦)政府很快就發出通知,責令拆除農民工居住的「櫃子」,應另行安排適當住所。
整個事情未必揪心,月入數千元的農民工也非扶貧對象,不過外地務工人們的生活尊嚴,應該依所在地生活水平標準,受到起碼的尊重,何況是在首善之都北京。短短幾天之內,事情的發展佐證了兩件事實,第一,基層政府如街道辦事處已更加重視中央政府所要求要「全心為人民服務」的落實,反應很快;第二,許多落實細節,不宜事項都要依賴政府去做,而要有民間自動自發的積極性。
改革開放以來,幾億人口脫離貧窮,對世界和平貢獻重大,按照大陸年人均收入2300元人民幣的農村扶貧標準計,2014年農村貧困人口為7千萬人(比2013年減少1232萬人),大陸扶助貧困人口的工作正在緊張進行,要在2020年完成消除貧困,而且一個也不能少的任務,應可如期完成。
但中國大陸經濟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完成許多世界第一大成就後,即便實現「全面小康」,人均GDP可能仍會排在世界50位之後,要達到已開發國家的富裕程度,仍然任重道遠。政府的政策、執行力、法治固然是重要因素,但社會、企業乃至每一個有工作能力的公民也都匹夫有責。
大陸有上千萬家大、中、小、微型企業和超過4千萬個體戶,除了有法定納稅和對所雇用員工的保險義務之外,似可倡導催化些社會道德氛圍,形成風氣,讓雇主更有情有義,把主動處理像工地臨時宿舍等員工福利問題,視為當然責任,讓政府能騰出更多精力,照顧其他要務,例如8500多萬殘疾同胞的福利。
幼有所養,老有所終
大陸人口超過13.6億人,60歲以上老齡人口2.1億。照現在的醫療條件與生活水準看來,少說也有兩成亦即4千萬退休老齡人的身心仍然健康,對離開的工作崗位仍意猶未盡,是社會的寶貴資源。
退休後,麻將、橋牌、書法、文藝與跳廣場舞等活動,或許是他們有益身心的保健,但如果其中有兩成半亦即一千萬老齡人,自願通過紅十字會或其他合法自願者組織,參加與其智力、體力、經驗相符的各類扶貧持幼的社會志願者工作,可能對老齡人的身心保健活動更有幫助,也發揮了老年人的人力資源。既有助於總體降低國家醫療費用,也不影響每年一千數百萬的就業市場,是額外寶貴而龐大的國家資源。
大陸不少老齡人成為志工,有的還因此當選道德模範,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可形成一種道德傳統,讓成千萬的爺爺奶奶雄兵,不只是「發揮餘熱」,更有助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傳統理想成為現實。
(作者為太空工程師)
(旺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