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整治空汙霾害,台灣態度太消極

上周大陸華北地區史上最強的超級霧霾隨著冷高壓南下,隨即在周末影響台灣西部的空氣品質,北台灣首當其衝,接著雲嘉南、高雄漸次淪陷,昨晨高雄前金測站更出現環保署空氣品質指標新制實施以來首見最嚴重等級的「褐爆」。空汙、pm2.5都對健康、生活、產業嚴重危害,對霧霾的束手無策,降低了耶誕及新年的歡樂氣氛。



大陸這波霧霾程度空前,其全境近四分之一面積都遭波及;平均厚度達五百公尺的霾層,壓得民眾喘不過氣來。由於相關部門對霧霾的成因、好發地點等因素至今沒有確切把握,民眾只能認命地接受霧霾侵襲。台灣的情況並沒有更好,先前政府推說霾害是起自對岸的汙染物,但發現在地汙染更是主嫌後,中央、地方卻兩手一攤,拿不出什麼對策。


據世界銀行統計,截至二○一三年為止,霾害對全球的影響,光是因呼吸系統、癌症致死的人數即超過五五○萬人,對生產及生活的影響更是天文數字。中國是霧霾最大的製造者與災區,而西歐及其他北半球國家也皆有在地空汙造成的霧霾,因此跨國合作共同探究空汙及霧霾的成因,已與氣候變遷及減碳合流,務必找出其間關連、確認汙染成因,才能祭出對策。


中國大陸在廿二日凌晨發射其首顆、也是全球第三顆大氣研究衛星,將在七百公里高的太空同步軌道,每十六天掃瞄地球一次,以瞭解各地區的二氧化碳分布比重及濃度。此舉的意義,是要為《巴黎協定》裝上牙齒。目前的《巴黎協定》是隻無牙老虎,各國雖有「自主減碳承諾」,但國際間並無具公信力的查核工具。已升空的三顆研究衛星,將彌補地面監測碳排放的不足,由平面進階為全空域。


新發射的第三顆研究衛星被稱為「碳衛星」,其實,更應稱為「霾.碳衛星」。因為,它除了配置二氧化碳探測儀,還攜帶偵知霾害生成的「氣溶膠探測儀」,可偵測雲以及其中汙染顆粒的成分,對霧霾、pm2.5主要成分的硫酸鹽能精確掌握,進而分析是哪個城市、哪個區塊是汙染源所在。有了客觀的數據,才能支持政府治霾及霾害預警的可信度。


承認在地汙染源是霾害成因,而不推給鄰國,是必要的科學態度。北京在二○一四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期間,透過強力的行政作為打造出「APEC藍」,值得參考。那年APEC期間,北京下令超過一萬家工廠停產、礦山停採、工地停工、移動汙染源限制流動,讓北京周邊省市的汙染物減排量幾達半數,證明在地汙染是霾害主因。


認清「在地汙染」是霾害主嫌後,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確切掌握汙染源所在。以北京上周治理霾害的經驗為例,要求包括知名國企中石化、國際大連鎖商等一二○○家工廠停工,以掌握廠商高排碳的動力供應,再對照先前製作的「汙染地圖」,精準掌握高排碳地點。反觀台灣,面對空氣品質惡化,台中市似乎只有要求台中火力發電廠降載一招,雲林只會怪罪麥寮六輕,都太簡化問題。


至於環保署,迄今只有改採空氣品質新制一項變革,每天在官網預報各測站數據;對各地汙染源、高耗能產業的治理,則未見使力,遑論與國際整治行動接軌。


隨著三顆大氣研究衛星展開運作,監測資料陸續送回之後,各國的減碳作為將被攤在陽光底下,無所遁形。這一點,台灣必須謹慎,因為我們實施計畫仍然缺乏說服力。台灣提出的自主減碳承諾,巴黎協定雖未列管,但以台灣人均排碳的難看紀錄,絕不會被國際環境守望組織放過,過去吹擂的一筆糊塗帳也恐將洩底。


務實地說,減碳、治霾必須「全球著眼、在地著手」,如果兩者皆不在意,將愈來愈難矇混。這其實不僅是盡地球村一員的責任,更是守護福爾摩沙的必要工作。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1904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